天才与庸才之间的差别不在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练习」!
艾瑞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世界级的「杰出表现」研究权威,被誉为「研究世界专家的世界专家」。他的研究曾被许多畅销书引用,例如《异数》《恒毅力》《我比别人更认真》《记忆人人hold得住》《孩子如何成功》等。
虽然他的研究结果一直以来都广受赞扬、讨论、引用,却从未被正确解释,尤其是他1993年以一群小提琴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虽然在科学界广被提及,但直到2008年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引用他研究报告里的某个数字,提出如今广为人知的「一万小时法则」,他的研究成果才算扩及科学领域之外。
艾瑞克森曾针对欧洲著名的柏林艺术大学小提琴学生进行采样研究,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分为优等、杰出、顶尖等三组,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这项研究发现,学生们的个别练习时间,是决定未来成就的重要准则。
在18岁前,优等组学生单独练习的时间约为3420小时,杰出组学生练习时数为5301小时,而顶尖组学生练习的时间高达7410小时,大约是优等组学生的两倍。同样的研究方式用在芭雷舞者身上,20岁以前一万小时以上的训练时数,仅为专业舞团群舞者其中之一员的练习时数,这与顶尖的小提琴训练结果一致。若盼望成为国际芭雷舞巨星或世界级小提琴家,数万小时的练习时数是必要的。
然而,艾瑞克森却在本书中指出,葛拉威尔的「一万小时法则」(无论哪一种专业,成功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有一万个小时的不断练习),是误解、错误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光有练习的「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兼具练习的「质」,亦即必须「刻意练习」,才是决定个人成就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万小时法则根本不是个法则!?
我于1993年发表了以柏林艺术大学小提琴学生为对象的研究结果,许多研究顶尖专家的科学文献采用了这些发现,而多年来也有许多研究人员加以引用。然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是在2008年麦尔坎‧葛拉威尔出版《异数》一书后,才大大引起科学界以外的瞩目。
葛拉威尔谈到成为某领域佼佼者的必要条件时,提出了耸动的「一万小时法则」。根据这个法则,想要在多数领域中成为专家,必须花一万个小时练习。我们的确在研究报告中提到,顶尖小提琴家20岁前花在独自练习的平均时数为一万小时。
葛拉威尔自己估计,披头四乐团于1960年代初期在德国汉堡演出时花了约一万个小时练习,比尔‧盖兹也投注了约一万个小时写程式,发展出的技能才得以建立微软、拓展企业。葛拉威尔建议,这基本上适用于任何领域:不下功夫练习一万小时,就无法成为专家。
这个法则非常吸引人,而且很好记,如果那些小提琴家20岁前投入的练习时间是一万一千小时,就不那么朗朗上口了。此外,这个说法也满足了人对于简单因果关系的偏好:在任何事物上只要花一万个小时练习,便能成为高手。
可惜,这个法则有诸多错误(其中倒是有一项正确的论述十分重要,稍后会说明),却是现在许多人对练习成效的唯一了解。
首先,一万小时毫不特别,也不具任何魔力。葛拉威尔大可提出顶尖小提琴学生到18岁时平均投入的练习时数,也就是约7400小时,结果却决定采用他们到20岁时累积的练习时数,就因为那是个漂亮的整数。无论采用哪个数字,那些学生当时的程度绝对不到小提琴大师等级,虽然表现优异、前途看好,的确很可能在该领域出人头地,但参与我们的研究时,他们还有漫漫长路要走。赢得国际钢琴竞赛的钢琴家大约都得熬到30岁才有此成就,那时的他们大概都已投入2万到2万5千个小时练习,一万小时等于才走到半路。
而练习时数也因领域不同有所差异。史提夫‧法隆才花了200个小时练习,就成为记忆长串数字的世界第一人。虽然我不清楚现今最顶尖的数字记忆专家在成为世界第一之前究竟投资了多少时间,但应该远低于一万小时。
第二,顶尖小提琴家到20岁时累积的一万小时只是平均值,该组的10位小提琴学生中,有一半到了20岁时根本还没累积一万小时的练习。葛拉威尔误解了这一点,还错误地宣称该组小提琴学生「全部」累积了一万小时的练习时数。
第三,葛拉威尔并未将我们研究的音乐家使用的刻意练习法,和其他任何可称为「练习」的活动区分开来。例如,他提出的一项重要佐证,是披头四于1960至1964年在汉堡一场接一场演出期间,累积的时数符合一万小时法则。葛拉威尔表示,他们约有1200场表演,每场长达8小时,总计将近一万小时。
马克‧路威森于2103年出版了详尽描写披头四的传记《调谐》,书中针对这一点提出质疑,并详细分析,指出1100小时的演奏时数比较贴近事实。所以,披头四花了远少于一万小时练习,就成为世界级的成功人物。
然而,更重要的是,「演奏」和「练习」并不相同。当然,披头四必定因为在汉堡长时间的演奏而功力大增,夜复一夜地演奏同样的乐曲格外有帮助,这让他们有机会从听众或自身得到演奏方面的意见回馈,并寻找方法改进。不过,在听众面前演奏一小时的重点在于倾全力完美演出,这不同于有目标地专注练习一小时,全心放在处理某些弱点,改善某些部分,而这种练习正是让柏林艺术大学小提琴学生进步的关键。
路威森还提出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披头四的成功不在于完美演出他人的乐曲,而在于乐团本身的音乐创作能力。因此,如果要从练习的角度解释披头四为何成功,必须找出约翰‧蓝侬和保罗‧麦卡尼两大创作主力的作曲能力是如何发展、改善而来的。披头四在汉堡一场场演出累积的时数对蓝侬和麦卡尼的作曲能力几乎没有帮助,所以披头四的成功应该从别的角度解释。
锁定特定目标的刻意练习和一般练习法之间的差异显著,因为并非每种练习方式都能带来我们在音乐学生和芭蕾舞者身上看见的技能进步。一般而言,刻意练习和设计来达成特定目标的相关练习法,都包含个人化训练,这些多得独自进行的训练活动就是为了加强某部分的表现。
一万小时法则还有最后一个漏洞。尽管葛拉威尔自己并未表示只要练习一万个小时,几乎人人都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许多人却将之诠释为一个「承诺」,以为这么做绝对奏效。可是,我的研究完全没有暗示这一点。若要呈现这样的结果,我当初就必须让随机选出的受试者以刻意练习法练习小提琴一万个小时,然后探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其实只单纯指出,在程度好到足以进入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就读的学生中,顶尖学生花在独自练习的时间平均比杰出组的学生多很多,而顶尖组和杰出组的学生又比优等组学生花了更多时间独自练习。
是否人人都能透过足够的费心练习成为自身领域中的顶尖专家,这点有待讨论,不过当初的研究绝对没有提出这一点。
葛拉威尔倒是说对了一件事,也是值得重述的关键:如果所处领域有着人们努力变成专家的历史背景,想有卓越表现,就得长年投入极大量的精力,就算未必是整整一万小时,也必定是非常可观的时数。
你我都有的天赋
数十年来,科学家都相信人一生下来大脑的回路几乎就固定了,而这个回路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大脑是否内建完美音感早已注定,难靠后天改变,就算需要一定练习量才能充分发展天生的完美音感,缺乏练习便无法让这项与生俱来的能力完全展现出来,但普遍的看法还是:如果天生根本没有这个才能,再勤于练习也是徒劳无功。
不过,从1990年代起,研究大脑的学者逐渐发觉大脑的适应力远超出想像,就连成人的大脑也不例外,这意味着你我可以十足掌握大脑所能。尤其,大脑会以各种方式重建自身回路,来回应适当类型的刺激。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结,而既有的连结可能会增强或变弱,大脑的某些部分甚至可能长出新的神经元。虽然目前尚未能确定是哪些回路,也无法说明其模样和作用,但我们知道那些回路绝对存在,且是因训练而来,并非某种天生的基因程式设计。
就完美音感而言,发展这项能力必要的大脑适应力似乎在孩子6岁之后便消失,因此,培养完美音感所需的重建回路过程若是未在那之前发生,就永远没机会了。适应力的消失其实是一个更大现象的一部分——年幼孩童大脑与身体的适应力较成人佳,因此,有些能力只有在6岁、12岁或18岁前才培养得出来,或是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大脑和身体在整个成年期依然保有相当的适应力,让成人、甚至长者也有可能透过正确的训练发展出广泛多元的新技能。
了解这个事实后,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在自身领域中能有不可思议的杰出表现?
多年来,我研究了众多领域的佼佼者,发现他们发展能力的方式几乎相同——藉由驱使大脑改变的专门训练(依据能力种类不同,有时是身体上的改变),让他们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不过在某些案例中,天生基因确实有影响,尤其是在讲求身高或其他身体特质的领域。基因注定长到165公分的男子成为职业篮球员的机率微乎其微;183公分高的女子想要在国际体坛的竞技体操项目上大放异彩,可说是天方夜谭。
话虽如此,几十年来的研究清楚指出,无论天生基因在那些「有天赋」的人的成就中扮演何种角色,他们拥有的主要天赋,其实是「人类大脑与身体的适应力」,而这项天赋,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些佼佼者只是比其他人更善于利用。
和顶尖人士交谈便会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了解这一点。也许他们不熟悉认知适应力的概念,不过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能跃上颠峰纯粹是运气好,中了「基因乐透」。因为亲身经历过,他们了解发展出非凡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这方面的最佳实例是雷‧艾伦,他曾经十次成为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的全明星,也是该联盟历史上最伟大的三分射手。几年前艾伦即将打破三分球命中数纪录时,知名运动杂志《ESPN》的专栏作家洁姬‧麦克穆兰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报导。麦克穆兰采访艾伦时提到,曾经有位篮球球评表示艾伦天生就有投篮手感,也就是有投三分球的天分,艾伦不表同意。
他告诉麦克穆兰:「我为此和许多人争辩过。每次听到有人说是上天眷顾让我漂亮跳投得分,我都气得半死地回说:『别忘了我每天下的功夫。』不是有时候,而是每一天。去问问我以前的任何一个队友,谁在队上投篮投最多,去西雅图超音速和密尔瓦基公鹿队问问他们,就会知道每天投篮投最多的是我。」
的确如此,麦克穆兰在文章里提到,艾伦高中时期的篮球教练表示,他那时的跳投不但没有较队友出色,反而更弱。不过,艾伦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日复一日努力不懈地练习,让自己的跳投漂亮到像是浑然天成,让大家都以为是与生俱来的。他善用了自己的天赋——真正的天赋——透过正确的训练和练习,运用大脑和身体神奇的适应力,创造出以其他方式无法拥有的才能那份能力。
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无论身处哪个领域,潜能难免受限于天赋。学钢琴的人比比皆是,却只有具备天分的人才会成为真正伟大的钢琴家或作曲家;虽然每个孩子在学校都会学习数学,但仅有少数人有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或工程师的本事。
根据这个观点,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组「固定」的潜能(请想成一个个固定容量的杯子)——音乐潜能、数学潜能、运动潜能、商业潜能——我们可以选择开发(或不开发)其中的任何一项潜能,但无法将任何一项潜能发挥得超出极限(无法把任何一个杯子斟得满出来)。因此,教导或训练的目的变成帮助个人将潜能发挥到极限——尽可能把杯子斟满。这意味着某种预设限制的学习方式。
不过,现今发现没有所谓的预定能力。人的大脑有适应力,而训练可以创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例如完美音感。这改变了游戏规则,因为学习现在变成一种创造能力的方法,而不是引导个人发挥固有能力。根据这个新发现,人天生的潜能不具极限,潜能反而是一个可以扩张的容器,由我们一生做的各式各样的事情塑造而成。学习不是一种达到潜能的方法,而是发展潜能。你我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潜能,而无论目标是成为可以开演奏会的钢琴家,或者只想把弹琴技巧练到足以自娱;是参加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或者只想让自己打球的平均水准和标准杆数之间少个几杆,这都适用。
那么,问题就变成:怎么办到?如何善用这项天赋,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培养出能力?我过去数十年的研究多环绕着这个问题,希望找出并仔细了解在任何特定活动中精益求精的最佳方法。简而言之,我一直在追寻:哪些方法管用,哪些无效?原因何在?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问题几乎没有获得相关研究人士的注意。过去几年,坊间有不少书籍指出人们过于看重天分的价值,低估了机会、动机和努力等因素的重要,这点我并不反对。宣扬如何透过练习进步——而且是进步很多——的确重要,否则大家很可能连尝试的动力都没有。不过,这些书有时让人感觉只要带着衷心的渴望,然后下功夫去做,表现便会有所改善——「持续努力就会达到目标」——而这是错的。投注足够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练习,才能有所进步,别无他法。
刻意练习的黄金法则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具有下列特色:
‧ 刻意练习培养的技能已经有其他人知道该怎么做,也已建立成效颇佳的训练技巧。设计练习方式及负责监督的老师或教练应该熟悉顶尖专家的能力,并清楚该如何以最好的方法培养这些技能。
‧ 刻意练习只在跨出舒适圈后才能奏效,需要学生不断尝试去突破现阶段的技能水准。这意味着几乎得倾尽全力,所以往往不会太有乐趣。
‧ 刻意练习必须有定义清楚明确的目标,且往往涉及改进想要达到的表现的某个面向,而不能只设定模糊的整体改善目标。整体目标设定完成后,老师或教练会制订计画,其中的一连串改善细项便会累积成向前迈进的一大步。改进想要达到的表现的某个面向,可以让学生看见自身表现已经藉由训练改善了。
‧ 刻意练习是「刻意」进行的,也就是必须全神贯注,有意识地行动。光是遵从老师或教练的指导是不够的,还得专注于自身练习的具体目标,才能适时调整,以掌控练习过程。
‧ 刻意练习包含意见回馈,并根据该回馈调整努力方向。训练初期得到的意见回馈多来自老师或教练,他们会监控训练过程、点出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随着时间和经验累积,学生也必须学会自我监督、察觉错误,随之因应调整,而自我监督的本领则仰赖有效的心智表征。
‧ 刻意练习既能产生有效的心智表征,也仰赖心智表征运作。提升表现和改善心智表征相辅相成,表现提升了,心智表征就变得更精细有效,然后反过来让表现更上一层楼。心智表征有助于监控练习和实际上场时的状况,让人以正确的方式行动,也能察觉错误,并加以改正。
‧ 刻意练习几乎等于加强或调整先前习得的技能,必须着重该技能的特定面向,努力改善;而随着时间过去,这一步一步的改善最终会打造出专家级表现。因为新技能以既有技能为基础,老师必须在一开始就教导正确的基本功,这样学生后来达到更高阶的水准时,才不必从头学习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