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个曹植七步成诗的事件,其实背景就是关于曹植与曹丕王位争夺战的事情。虽然最后还是曹丕得到王位,但是不禁让人想,曹丕真的是最适合当继承曹操成为魏王的人吗?
以才能来说,曹丕当然称得上是文武全才,三国志记载他: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而继任后魏国的治理也算有声有色,他限制了外戚、宦官的权利,然后采取陈群建议,采九品官人法,成功巩固士族的势力以及拉拢士族的支持。
同时也与民休养生息,让北方的百姓慢慢从乱世的残破中恢复过来,可以说活在曹丕治理下的百姓,应该是比曹操时代要幸福的。
除了政绩外,曹丕在文学方面也是很有建树的,史载他: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最后陈寿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这算是很好的评价,可见曹丕这个魏王实在干得没话说啊!
但是算比较缺点的是,曹丕在拉拢士族的同时,过度信任司马懿,并且削夺曹姓藩王的势力,这个做法的后果是,弱干强支,以至于后来司马家篡夺的时候,曹家已经没多少势力能反抗了。
另外就是曹丕心胸比较狭隘点,例如他对于曹植的态度。年轻时因为曾经跟曹洪借钱不成,后来当王之后,常常找曹洪麻烦。还有他也故意讽刺降蜀归来的于禁,结果让于禁羞愤而死。这是曹丕人格上较有污点的部分。
至于曹植呢?
单论文采的话,曹植的能力应该是比曹丕还更出色的。史载: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连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还不太相信,问说是不是你抄别人的,后来知道果真是曹植写的,还大为赞叹。这也是为何,本来理应为太子的曹丕,却迟迟不见曹操立为太子。
有可能就是因为曹操对曹植心生宠爱,所以有所犹豫。甚至有好几次,都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可惜曹植个性放任自然,不修边幅,毫不拘束。而曹丕个性是相当有心机的,矫情自饰,说难听就是故意求表面功夫。
有几次的场合,曹植都因为太过任性随意,而触怒曹操。例如有一次,曹植借酒助兴,擅自乘车驰道从司马门出,坏了规矩,让曹操大怒。另外曹操也曾勉励曹植好好努力,未来必有所为,但是曹植太爱饮酒,没有节制,这样任意所为的个性,容易坏大事。
最后就是曹丕还是结交了比较多中坚而且有影响力的魏臣,例如贾栩、陈群、司马懿等等。而曹植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喜欢歌风颂月、清谈的文青,例如杨修、丁仪…等人,所以在政治角力这块,曹植的实力也是不及曹丕的。
可是虽然曹植除了文采外,其他未必及得上曹丕,但是曹植还有一个胜过曹丕的关键处,就是他看出曹家大权旁落的问题,所以曹丕死后,曹睿继位,他也曾向曹睿告诫: 不要过度将权力放在异姓大臣上。
可是这个建议曹睿没有听进去,死后将大权交给司马懿,结果果然到了曹睿儿子那一代,曹魏就被篡了,而没有其他曹家势力能够再与司马家抗衡…
所以总结看下来,如果当初曹操选择曹植继位,虽然曹植的政治能力未必有曹丕般出色,但是他应该不会太过心胸狭隘,削夺藩王,也会堤防司马懿,可能能够预防后来司马懿篡夺的事件。
这样的话,也许魏国的国祚就不会只有短短的数十年了…,
可是历史毕竟不能重来,只能留给后人笑谈了。